第六章改写算经十书【求鲜花,求评价票,求一切】
《缉古算经》第三问的完整问题是:
假如从甲、乙、丙、丁四县征派民工修筑河堤,这段河堤的横截面是等腰梯形。
已知两端上下底之差,两端高度差,一端上底与高度差,一端高度与堤长之差。
且已知各县出工人数,每人每日平均取土量、隔山渡水取土距离、负重运输效率和筑堤土方量,以及完工时间等。
求每人每日可完成的土方量,整段河堤的土方量(即河堤体积)和这段河堤的长度、两端高度、两端上下底宽度,以及各县完成的堤段长度等。
前两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算术问题,后两个问题则要经过较复杂的推导和几何变换归结为建立和求解三次方程。
因为汉字描述导致数学在这个时期,很难通过抽象图形去描述,所以在国子监算的学馆里,《缉古算经》要学整整三年,年限仅次于祖氏父子的《缀术》。
“光是学这几十道应用题,就要花七八年的时间……”
陈云桥不得不替学算学的考生惋惜。
要知道,唐朝大部分官员的寿命,也就不到40岁。
如果是通过算学这一门课考科举入仕的话,大半生都在上学,还没好好派上用场,就嗝屁了……
脑子里在胡思乱想,笔下解题的思路却没乱。
一股脑写完之后,陈云桥开始指着每个步骤侃侃而谈:
“首先,根据条件BD=AC682。由于BD和AC平行,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因此,BD=AC+682。”
“根据条件AC=EG,又由条件EG=FH+62。所以AC=FH+62。”
“由于AC⊥AE,可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ACE,其中AC作为斜边,AE作为一条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我们可以得到:AC2=AE2+CE2。”
……
看着一个对于他们来说至少要钻研三五个月的难题被陈云桥几行奇怪的公式、几个图形一番演算就解决了,大伙都目瞪口呆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
他们将迎来算学的改革!
学子们在算学入门上投入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应用到实际场景里的效果会大大加强。
“@!¥%*%”
众人哗然,都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
更有动作快的,已经去请两位夫子来看陈云桥的“大发明”了。
而此刻的陈云桥,却有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要在这个年代搞工业体系,那么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那么——
见有学生已经把明先生和秦夫子请了过来,陈云桥清了清嗓子,道:
“两位先生,众位师兄。”
“吾愿请诸位与我一同,重谱算经十书!”
算经十书内容量浩大,仅凭陈云桥一人之力是不可能短时间内完成改编的,他需要借助学馆众人的力量。
而他,只需要普及好阿拉伯数字、各种符号的用途用法就可以了。
他将重谱算经十书的意义跟两位先生阐述了一番,明先生和秦夫子一边听,一边已经拿起了陈云桥刚刚写写画画的一堆公式看了起来。
“如此说来,”明先生缓缓道:“只需将各方位、数量凝练成这些符号,便可通过图形规律快速解题……”
“你是如何发现的?”
“额……”陈云桥挠头:“学生也是无意间领悟的。”
吴军在《数学之美》一书中写到:
“数字、文字和自然语言一样,都是信息的载体,它们之间本有着天然的联系。”?
“语言和数学的产生都为了同一个目的——记录和传播信息。”
“起初人类在猿猴时代,由于需要交流的信息很少,所以不需要文字,可能就跟山里的猴子一样,咿咿呀呀就足矣了。”
“后来随着慢慢物质生活提高以后,人类需要更多的交流信息,可能人们就会有了语言,就是我们所谓的口语。”
“另外由于食物的增多等,会需要计数,其实计数就是数学诞生的根本原因。”
陈云桥加工了一番给众人补充道:“在使用算学计算修路筑堤、天星运行的时候,计算量之庞大,光是汉字已经不足以承载如此多的信息量,所以,我们需要增加更多的文字符号。”
“也就是阿拉伯数字,和各种字母。”
众人虽然听得云里雾里,但明先生可不是一般的老夫子。
他也苦于没有一种好方法可以将算学“抽象”出来,以脱离实际应用场景,用来计算更具有“普适性”的事物规律。
而加入了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的数学显然对“抽象”数学有着重要意义。
举个栗子:
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三只蛤蟆六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
那我们可以统一描述成:
N只蛤蟆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这个就叫做抽象。
于是他大手一挥:
“即刻起,每人每日用三个时辰,改谱算经十书!”
~~~~~~~~~~~~~~~~~~~~~~~~~~
PS:求鲜花,求评价票,求点点收藏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